我国和中亚山水相连,民意相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敞开了“驼铃声声,马蹄阵阵”的古代丝绸之路。中亚五国宣告独立后,我国首先予以供认并建立交际联系,顺畅处理了前史遗留问题,两边在动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各范畴展开了全方位协作,成为当之无愧的永久好街坊、好朋友、好同伴。我国领导人选择在中亚首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严重建议并遭到积极响应,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亚各国独立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变化,全面了解该区域的不同国情,更多地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一起传统习俗礼仪文明,无疑有助于增进民间的彼此理解、信赖、沟通和协作。
“马背上的民族”热心好客
我于1983年初度踏进中亚,1992年遍访中亚五国,2003年常驻哈萨克斯坦。近40年来,不管在国内仍是国外,我与中亚的往来一向没有中止,与哈萨克斯坦等国老朋友的友情历久弥新。
中亚区域有130多个民族, 前史上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等主体民族本是游牧部落,常年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随风放歌,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跟着年代变迁,他们逐步由游牧走向久居,一起也由开始崇奉原始宗教到改信伊斯兰教。据统计,五国中大都属伊斯兰教逊尼派,只有约10%的居住在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的塔吉克人崇奉什叶派。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中亚比传统的穆斯林较为尘俗一些。中亚人道情粗暴,热心好客,能歌善舞,每当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立刻角力、射箭等各种竞赛。总的看,中亚各国的习俗礼仪迥然不同,一起也各有特征。
哈萨克人周到好客,款待宾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到客人面前。哈萨克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做客时应留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能跨过拴家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熟人之间碰头、送行都行拥抱礼,男人初度碰头都双手紧握,极为热心。不要给穆斯林送酒水、非清真食物或有关猪的礼物,能够送我国的茶叶、工艺品等。正式的交际场合,初度碰头运用双手递上手刺.并自动伸右手握手;遇到老一辈或款待宾客时,哈萨克人的传统礼节是右手按住胸口,躬身施礼,并致吉利祝颂之语。
吉尔吉斯人以为,来客是福,不管是素昧平生,仍是远道而来,都要热心款待。家里全部好的东西:食物、床铺以及全家老少的一起关怀都要献给客人。假如客人是骑马来的,那主人有必要出门迎候,协助客人下马,把客人请进毡房。关于吉尔吉斯人来说,客人刚进毡房,就问这问那,探问客人来访的意图,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和没有礼貌的体现。在联系接近的朋友中,有彼此奉送的习俗,可赠送牲口、猎禽、马饰品、皮鞭、乐器和首饰等。按照礼尚往来的习俗,得到赠品者也要回赠,并且要回赠更有重量的东西。
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白叟倍加恪守。幼辈见长者要问安,亲朋相遇时要握手、抚须,即便遇到不相识的人也要问好,将双手拇指合拢并道一声好。他们忌讳攀谈时脱帽,以为戴着帽子才为礼貌的表明。塔吉克妇女穿戴和装修比较考究,不管年幼、年长都喜爱戴非常特别的圆顶绣花小帽,外出时帽子上还披头巾,一般都是白色的,新娘为赤色,小女子多为黄色,并爱佩带各种银珠玉饰。塔吉克人特别崇拜鹰,以为它标志着英勇和英豪。他们崇尚白色,以为白纯粹洁净,还喜爱绿色,以为绿标志着夸姣和夸姣。
按土库曼人习气,在家里最显着的方位上往往摆放着被咬掉几口的面饼,这一陈旧习俗意在思念那些出征而未能返家的亲人们。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家宴), 土库曼人还保留了游牧民族席地而坐用餐的传统。食物有馕、抓饭、烤肉、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用以避暑。在饭桌上,吃饭的客人只要不起话头,主人就不会向客人提问题,由于他们以为应该让敬重的客人吃饱饭后,由客人先说,这是一种礼貌。在攀谈中,土库曼人从来不打断对方的说话。在议论问题时不大吵大嚷,以为喧嚷是不体面的行为。
乌兹别克人考究礼仪涵养。男性碰头时多以握手为礼,但在握手之前要把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人的习气是拥抱,但也要在拥抱前把右手放于胸前鞠躬。老一辈能够亲吻后辈的脸颊或脑门。去乌兹别克人家里做客时,要客随主便,假如端来饮料就喝一点,端来吃的就吃一点,这才算礼貌。与人攀谈时,要坚持恭顺情绪,不能吐口水、吐痰,不能打嗝、咳嗽。在公开场合的场合里,要求穿戴整齐,举止文雅。假如穿戴背心、短裤之类的服装,就不能到他人家里去,更不能进清真寺,也不能到公共场所里去。在穆斯林做礼拜时,禁绝他人乱走动、大声说话。
中亚人食肉量“国际第二”
我在哈萨克斯坦作业了两年多,这个国家及其公民给我留下了夸姣的形象。在突厥语中,“哈萨克”是指“自在之民”,“斯坦”是“国家”或“当地”的意思。哈萨克人对马情有独钟,视其为最忠实的朋友,与此一起马肉也是当地人日常日子和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甘旨佳肴。刚到哈萨克斯坦时,哈方朋友对我说,他们喜爱吃肉,食肉量为国际第二。我问:“谁是榜首?”他们答:“那是狼。”
我原先不喜爱吃羊肉,但入乡随俗,也逐步习气了。当地人每次款待贵宾时,简直都少不了他们的一道特征民族菜——哈萨克式手抓肉。香馥馥的羊肉,再佐之以用木勺盛在特制木碗内的“索尔帕”羊肉清汤,那才叫原汁原味。大块未彻底切开的羊肉煮熟后端上桌,主人亲身把肉切成小块递给每位客人享受:盆骨和小腿肉给德高望重的长者,胸脯肉给女婿或儿媳,颈椎骨分给姑娘们,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纪最小的孩子,而给最显贵的客人要先献上用特别办法制造的羊头。哈国首任总理捷列先科还专门用羊肉宴为我接风,初度面临盘中的羊头,我束手无策。他亲手教我用小刀将脑门上的一层薄皮片下留给自己,说这是最好吃的一块。后来才知道,按哈萨克族正规习俗,客人应先割一块脸颊肉回敬主人家年纪最大的长者,然后自己随意割一块,再将羊头还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口食用盘中的羊肉,一边纵情畅饮主人家酿的马奶酒。
吉尔吉斯人喜爱食用羊肉、马肉、牛肉、骆驼肉和牦牛肉,绵羊肉最受欢迎。据悉,吉尔吉斯人饿了的时分常说“能吃一整只羊”,可见其食肉量并不亚于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同其他穆斯林相同,忌食猪、狗、驴、骡及猛禽肉和自死畜肉。在宗教气氛比较稠密的区域,即便可食的马、牛、羊肉也有必要是崇奉伊斯兰教者所宰的才可食用。吉尔吉斯人在食肉方面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的习俗习气。例如,在用铁锅煮肉时,首先向欢腾的水中投入一块桡骨,然后再倒入肉块。在吃肉菜时,客人按两人、三人或许四人一组入座,按照宾客的社会位置或亲属辈分,主人给他们每人相应的熟肉块,进餐者有必要严厉从自己的盘子取肉吃。在餐桌上,假如刀子不够用,进餐者能够相互运用刀子。在这种情况下,送刀子给他人时,必定让刀把儿朝前方;假如把刀子送回主人,那刀尖上要扎上一块肉。
中亚最有名的招牌美食
1983年3月,伴随钱其琛副外长拜访已有2500年前史的布哈拉城时,市长热心地用传统的抓饭款待代表团。我是初度品味抓饭,不知真用手抓,仍是运用刀叉。正在犹疑之时,当地伴随人员告诉我,能够用刀叉,并称这是中亚最有名的羔羊肉抓饭,不吃会终身惋惜的。现在一说到抓饭,就回想起最初闻到的那股特有的诱人扑鼻香味。
中亚各国以及我国新疆区域都烹制抓饭。不过,乌兹别克抓饭确有其独到之处。仅从制造方法上看,就有塔什干抓饭、撒马尔罕抓饭、布哈拉抓饭、安集延抓饭、希瓦抓饭等二三十种。食材虽无显着差异,都是羊肉、胡萝卜、洋葱、油、盐、水、大米等7种质料,但终究出锅的滋味及色彩却各有不同。据介绍,波斯语中这7种食材的首字母相连刚好能构成“抓饭”一词,这或许便是其称号的由来。
全中亚最大的抓饭中心坐落塔什干国家电视塔下。这儿并非高档餐厅,却吸引着市民和来自国际各地的游客。此地的抓饭名声在外,生意兴隆,不待天亮当日所做的抓饭即告售罄,并非总能吃到。2017年9月,来自乌国各地50余位厨师,用一口大锅一起烹制了8吨抓饭,发明了吉尼斯国际纪录。此外,乌国还将抓饭做成罐头包装销往国外,让更多外国民众得以领会乌兹别克抓饭的魅力。
在中亚各国驻华大使举行的国庆款待会及其他活动上,简直每次都少不了他们的正宗抓饭。咱们这些有中亚情结的老交际官,力争上游品味的也正是久别的抓饭。
吉哈两国宠爱手抓面与马肠子
在吉尔吉斯斯坦,常常与当地人聊到美食,比方“吃过手抓面吗”、“喜不喜爱吃手抓面”这样的问题,简直每次都会被问及。所谓“手抓面”,读作“别什巴尔马克”(意为五根手指),是由炖熟的马肉或羊肉加上汤、面片或面条烹制而成。在宴会上,“别什巴尔马克”是最重要的一道菜肴,一般在最终奉上,这时一般已是午夜。在哈萨克斯坦,“别什巴尔马克”也是婚礼、节日宴的主打菜。之所以被称作手抓面,是由于吃传统的“别什巴尔马克”并不需要刀叉一类的餐具,而是直接用手抓吃。关于游牧民族的传统美食,这种手抓进食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在草原放牧时相对简略的日子条件。马肉或羊肉熬制的汤汁看似油腻,实则却给人们的放牧活动供给了足够的热量。当然,现在许多中亚人早已不再放牧,食用“别什巴尔马克”时也不再手抓,而是改用餐叉。与手抓面调配的马肠子,也是适当不错的甘旨。一般选择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肠子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撒上盐、蒜沫、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后两端扎紧,风干几日即成。马肠子脂肪丰厚,但油而不腻,瘦肥清楚,不只色顺眼,并且养分价值很高。
2018年3月在首都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50多名厨师一起努力,一次烹制而成的1464公斤手抓面创下了新的吉尼斯国际纪录。为了烹制这份载入国际纪录的手抓面,厨师们共运用了13口铁锅,仅面粉就用了半吨有余。为了与这么多的手抓面调配,厨师们还运用了长达120米的马肠子。上一个相似的国际纪录,仍是哈萨克斯坦方面于2015年发明的。彼时,哈国的厨师们制造了700余公斤的手抓面,运用了100米长的马肠子。
中亚饮食的特点是多食肉类,饭菜油量大。中亚民众遍及爱喝茶,特别是红茶的习气,也与此有关。喝茶对茶叶自身的要求并不高,但一般都是浓茶,以解饮食中的油腻。喝茶时多参与柠檬和方糖。除了喝茶,遍及对奶制饮品宠爱有加,不只是一般的牛奶或许酸奶,还有颇具民族特征的马奶和骆驼奶。新鲜的马奶和驼奶经过发酵后,会构成一起的浑厚、微酸的口味,养分丰厚,关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大有裨益。
别具特征的纳乌鲁斯节
1992年1月4日,我国政府代表团拜访新独立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两边当天就达成了建交并互设大使馆的协议,晚上塔吉克斯坦外长请客咱们代表团一行。席间,外长兴味盎然地介绍了塔吉克民族的前史和习俗,并指出,在人文方面塔吉克与伊朗的根由较深。比方,塔吉克语与波斯语附近(属波斯语系),塔吉克传统的新年——纳乌鲁斯节即源于古代波斯,已有2700年前史。在波斯历法中,每年的3月21日是旧岁的完结和新年的初步。在这一天,人们要走亲访友,互赠早开的春花。这是我榜首次传闻纳乌鲁斯节。
每年春分之际,中亚国家都会盛大庆祝一年中最为盛大的传统纳乌鲁斯节,相似于我国的新年。2010年2月,联合国宣告每年的3月21日为“国际纳乌鲁斯节”。新华网曾用“五宗最”来推介中亚各国庆祝纳乌鲁斯节的盛况:
哈萨克斯坦——最“甘旨”的纳乌鲁斯节。纳乌鲁斯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着预备丰富的节日美食,这其间必不可少的便是传统的“纳乌鲁斯饭”——用大米、小米、麦粒、面粉、奶酪、牛羊肉等烹制而成的甘旨肉粥。虽然各国在纳乌鲁斯节期间预备的菜肴有千百种,但唯有“纳乌鲁斯饭”作为最陈旧的节日菜肴最为正宗。节日当天哈萨克人聚在家中,一起品味母亲亲手熬制的“纳乌鲁斯饭”,佐以贮存过冬的马肠子、马脖子、碎肉灌肠等下酒菜肴,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候春天,品味家的滋味。
吉尔吉斯斯坦——最“正宗”的纳乌鲁斯节。吉尔吉斯人庆祝纳乌鲁斯节的方法与中亚其他国家仅有不同的是,在节日这天,吉尔吉斯斯坦家庭必定要点着篝火,举行陈旧的祭祀典礼,并让宗族的男性和孩子们越过篝火,意在保佑族员健康。他们信任,火纯洁而炽烈,具有净化与保健作用。由此可见,纳乌鲁斯节起源于拜火教这一说法并非彻底空穴来风。也正因如此,吉尔吉斯人以为自己的庆祝方法最陈旧、最传统、最正宗。
塔吉克斯坦——最具“构思”的纳乌鲁斯节。2015年,塔吉克斯坦公民庆祝纳乌鲁斯节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拉赫蒙总统同意了本国设计师为纳乌鲁斯节量身定制的标志——布景为绿色大地,中心的圆形图画标志地球,阳光和植物幼芽标志春天到来和新生命的萌发,地球下方由塔吉克斯坦国旗图画组成的缎带盘绕。据了解,塔政府用它来装修和安置节日庆典现场,还制成胸章供民众在节日期间佩带。或许有一天,塔吉克斯坦的纳乌鲁斯节专属Logo真的会冲出塔国,走向国际。
土库曼斯坦——最“国际化”的纳乌鲁斯节。自2010年起,中亚各国轮番举行国际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2013年3月21日,作为中立国的土库曼斯坦在首都阿什哈巴德盛大举行第四届国际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总统以及来自土耳其、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档代表团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国际纳乌鲁斯节致贺信,并派代表到会庆祝典礼。土方以传统节日为渠道办多边交际,可谓走向国际化的一招妙棋。
乌兹别克斯坦——最“高标准”的纳乌鲁斯节。每年3月21日,在首都塔什干都要举行盛大的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乌政治精英、各界名人聚集,各大电视台对活动进行全程现场直播。作为乌国内最高标准的节日盛会,该活动影响力之大、受众之广堪比我国春晚。如此情势自然是有重量级嘉宾上台。自独立以来,总统每年都要到会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并广邀驻乌使团参与,共度节日。除上台致辞外,总统还会步入舞台中心和各民族舞蹈演员们欢欣鼓舞,并到观众席和民众互动,为节日中的乌兹别克斯坦民众带去浓浓的暖意。
我的老朋友塔吉克斯坦上一任驻华大使阿利耶夫和现任大使达夫拉特佐达,简直每年都要在北京举行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并且非常盛大,气氛火热。除品味节日传统美食外,还扮演诗朗诵等文艺节目,人气很旺。上海协作安排的驻华使节、交际部主管领导和咱们这些曾在中亚作业过的老朋友也都应邀到会。纳乌鲁斯节成了广受欢迎的中外嘉宾友爱沟通的温馨渠道。
奇特宝马成国礼
上世纪70年代,我在驻苏联使馆作业时,就传闻过中亚的土库曼产有闻名的阿哈尔捷金马,即我国史书记载的汗血马,但一向未能前往寻访。苏联崩溃后,我有时机两次去土库曼斯坦出差,总算得以亲眼见证其真容,并有幸在主人指导下试骑宝马。后来,我出书交际回忆录时还专门写了有关阿哈尔捷金马的传奇故事。
阿哈尔捷金马不愧为 “国际上最好的马” 之称,不只形体美、速度快,并且通人道,土库曼人先人花了数千年时刻才培养构成。
土库曼有句俗话:“早上起床后先给父亲存候,之后给马儿存候。”这形象地反映了马在家庭中的位置。小马驹出生后,像孩子相同被正式命名,因此每匹阿哈尔捷金马都有自己的姓名,其子孙则叫儿子、女儿、孙子、重孙等等,并有代代家谱。在尽心喂食的过程中,马儿遭到主人全家老少的呵护和心爱,一向与人类坚持着亲近触摸,因此也逐渐变得通人道了。当主人有难时,它总会挺身相救。
据《史记》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在我国,两千多年来这种马一向被奥秘地称为“汗血马”。公元前112年,敦煌有人将一匹汗血马献给汉武帝。武帝大喜,将其称为“天马”,并作歌咏之:“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沬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达兮龙为友。”武帝爱马心切,遂派百人使团,带一具纯金制造的马前往大宛国,欲以重礼交换汗血马种马。但是,大宛国王不只拒换,还在归途中“杀汉使,取其资产”。武帝闻之大怒,命令武力夺马,并为此产生两次战役。唐朝时,华夏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愈加亲近。公元647年,奧古什-卡拉乞达人赠给唐太宗一批阿哈尔捷金马。太宗从中选出10匹,封之为“千里马”。天宝三年,唐改大宛为宁远,并将义和公主远嫁宁远国王。对方献上两匹“胡种马”(亦即汗血马),唐玄宗取其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还将其画进唐代名画《照夜白图》、《玉花骢图》。
被誉为“贵族血缘”的阿哈尔捷金马是国际上最陈旧的马种之一,与阿拉伯马、英国纯血马同为国际三大纯种马。土库曼斯坦总统曾先后三次向我国领导人赠送极为宝贵的国宝阿哈尔捷金马。在我国大众视界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境之马,从它的故土穿越古丝绸之路,又再次来到友爱的邻邦。这是中土两国公民平和、友爱、协作的夸姣标志。
两千多年前,咱们的先人拓荒了一条横跨欧亚、连绵万里的巨大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大食等地,西域的胡椒、胡桃、胡萝卜、胡马等物资也经过丝绸古道流入我国的千家万户,为丝路沿线各国的交易带来了空前的昌盛。丝绸之路不只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之路,各类文明会聚此道,以其容纳互鉴的精力开展了国际文明的多样性。千百年来,在这条陈旧的丝绸之路上,各国公民一起编写出千古传诵的友爱华章。
古丝路历经沧桑连绵至今,并被赋予新的年代内在,“一带一路”正承载起新的前史使命。
(作者是原交际部欧亚司司长,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