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克非
“装嫩”这个词从前似乎常常伴随着女艺人,无论是《大宋宫词》中的刘涛,仍是《上阳赋》中的章子怡,或是“浪姐”中的伊能静、《花儿与少年》中的许晴,都不同程度地被观众和网友打上过“装嫩”的标签。
男艺人由于“装嫩”被送上热搜,实属稀有,近来,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放出宣传片,42岁的李晨在其间扮演一名17岁的高中生的画面,让许多观众感到不能承受。
某电影预告片中“扮演”高中生的李晨 图/视频截图
尽管后经李晨驳斥谣言仅仅电影的喜剧桥段,但在一片“辣眼睛”的谈论中,“装嫩”这个词总算出现了不分男女的雨露均沾。
讲道理,关于服化道技能益发精深的影视工作,“装嫩”本是一个技能问题,但事实上,现在“装嫩”的背面讨论,折射出的问题远远不止在技能上。
装嫩不分男女
其实,在李晨上热搜之前,男艺人装嫩也并非没有事例。在上一年上映的电视剧《夸姣里的故事》中,李晨自己就曾扮演过18岁的高中生。在电视剧《合伙人》中,36岁男艺人朱亚文扮演的大学生也引发过观众的谴责。
最令人叫绝的是张鲁一在《大秦赋》中扮演的秦始皇嬴政,40岁的年岁扮演13岁的嬴政,更影响的是艺人辛柏青只比张鲁一大7岁,却在剧中扮演秦王的父亲。
张鲁一瞪着两只无辜的眼睛,面临着粘了胡子的辛柏青,然后就出现了那段引人捧腹的对白:“爸爸,我还没有成年,我不要当皇帝”。网友纷繁发帖表明,“这段剧情整段垮掉了”。
靳东、李乃文、李宗翰联合主演的《假如年月可回头》更是把老男人的装嫩发挥到了极致,三个中年危机的男人居然为了换个“活法”去选了无数年青人的方法,赶潮流、染发、蹦迪、快闪,参加各种极限运动。可从口碑上看,观众不只不买账,还给三人打上了“油腻三人组”的标签。该剧口碑和收视终究的成果极为惨白。
影视导演王涛告知我国新闻周刊,在影视剧中挑选高龄艺人扮演低龄人物是比较遍及的状况,“这其间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观众审美逻辑,剧中人物年岁虽小,可是想要展示杂乱的心情和状况,与其匹配的年青艺人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在叙说方法上出现艺人的替换,或许会导致观众的不适,会有出戏的感觉。”
“现在观众都是看明星大腕来的,总不能一个戏播了5集了,男女主角还没出来吧,那怎么办?说白了仍是艺人适不适合这个人物,他的扮演风格和技巧能不能匹配。”
优异的艺人经过适宜的人物确实能够跨过年岁的距离,当年看《新白娘子传奇》如痴如醉的观众也不会想到扮演白素贞的赵雅芝在当年已是38岁了,《孝庄秘史》中,安静也在30岁的年岁将“满蒙榜首美人”刻画成了荧幕经典人物。
36岁的李楠扮演14岁的少年康熙 图/视频截图
当然这里边也有老天爷赏饭吃的事例,比方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36岁的李楠扮演了14岁的少年康熙,再比方在芳华违法片《少年的你》中,27岁的周冬雨扮演了高中生陈念,当然还有28岁在《那些年,咱们一同追过的女孩》中扮演高中生沈佳宜的陈妍希。这些艺人都归于面相年青,所以在扮演低龄人物时降低了观感上的违和感。
不难发现,古装剧和校园剧是艺人装嫩的高发区。古装剧里一般是男女主演从主人公青少年一路演到老,体现主人公青少年阶段时,常常会有违和之感。哪怕是看上去挺年青态的明星,一旦与人物年岁距离太大,无论是化装仍是滤镜都掩盖不住。
在“装嫩”的事例越来越多的当下,翻车的事例也就随之增多,观众的不适感也越来越强,在影视评分渠道,艺人“装嫩”乃至成为了被打“1分”的重要规范。
面临影视工作越来越多的“装嫩”状况,艺人郝蕾站在了观众这边,她在综艺节目中表明:“艺人到了什么年岁,就要演什么年岁的戏,那假如说40岁了还要坚持少女感,那周围的少女演什么?”
逐步跑偏的“老练”
艺人海清就曾揭露诉苦,中年女艺人取得的时机太少, “咱们一向有一个方针,期望有时机跟优异的团队协作,这是咱们的野心,也是每个艺人的野心。年月赋予咱们经历,皱纹,履历,宽恕仁慈,长于交流,咱们没有传说中那么欠好协作。”
海清们真实忧虑的其实是整个影视界的创造气氛和刻板的形象。在这个流量年代,中生代女星无法再拼过年青小花们的真实原因是杂乱的,与其说她们在自叹命运,莫若说她们其实是怜惜自己日趋老练的心态和演技在人物刻画上毫无用武之地。
反观中年男性艺人,面临的状况并不比女人艺人好多少,乃至还要更糟,“父亲、蛮横总裁、领导干部”根本涵盖了中年男性艺人的70%的荧幕形象,从前妇孺皆知的军旅体裁简直绝迹。
假如说短少时机是商场带来的自然挑选,短少“正常”的人物,其实背面的危险或许更大。整理这两年电视剧渠道中年男女的形象和人设,简直就没有几个正常人。
絮絮不休的母亲和拜倒在总裁美貌下的女强人是中年女人的两个方向,而男性则愈加不正常,“颓丧、苍茫、失利”乃至成为了中年男性形象的标签。近两年来热播的电视剧《三叉戟》《我是余欢水》中更是将中年男性最不胜的一面展示得酣畅淋漓。
《Vista看全国》曾发文表明,这些荧幕中的中年人的形象,为年青人带来了未来的极点幻想,也让人们继续污名化“老练”这个词,提及这个词,再也没人会想起才智、镇定、通透旷达,取而代之的是向实际退让的圆滑,和令人惊骇的中年危机。
现象级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姐姐》将这种反差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也拿到了不错的收视率和论题热度,但节目中的内容和艺人们展示出来的状况仍然令人唏嘘,用年青女团的规范让“姐姐们”进行练习选拔,节目看似是要向群众展示熟女的魅力,可是挑选的方法居然是拼膂力、拼冻龄、拼冲劲,取得胜利的关键是“要向观众展示自己的生机四射”。
社会风气的一边是鼓舞年青人努力奋斗去奋斗夸姣的明日,而在影视渠道的另一边则是将明日最惨痛困顿的一面用最极点化的方法出现,这种拧巴的感觉让年青人和中年人都感到了不适感。
关于普通人来说,当然能够自由地挑选自己的生活方法和生活态度,可是关于需求点击、论题、流量的影视工作来说,看上去只要投合和退让才干交换最大的流量,扔掉中年观众,拥抱青年观众,也正是这些年影视工作在做的工作。
甜宠剧、芳华剧、玄幻剧等以年青人物为主的剧种能够走红,正是源自观众的挑选。观众为这些剧带来了流量和不菲的经济报答,因而投资方更舍得花钱,令这些剧占有了更多的商场份额。
工作中的从业者想要生计,就必定要去做这道挑选题,刘敏涛的比如就很典型,这位以演技著称的女艺人,自从经过火辣舞姿和魔性表情把自己送上热搜今后,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占有了微博、B站、短视频等渠道的热搜,但在近来播出的电视剧《生活家》中,她夸大的表情和台词,让不少观众表达了“刘敏涛刻画的人物停留在了自己舞蹈的水平上”的不满。事实上,在她登台舞蹈之前,她还被观众称为“老戏骨”。
捞回被泼出去的中年人
人们一边揶揄着中年人的油腻,一边炫耀着年青的本钱,翻看热搜有着不少被冠以年青的论题,“大学结业年入百万在深圳工作”“8岁少年自学高中课程考入大学”“某闻名科技企业劝退35岁以上职工”,这些新闻加大了年岁层之间的分裂,看似给了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紧迫感,但也让中年人在这样的语境中逐步失语。
尽管年青人们嘴上喊着“年青万岁,回绝中年”的标语,但在生活中却不得不依赖于中年人的经历和决议计划,抛开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上下级和师生关系不谈,就拿简略的日常就医来说,面临一个刚结业的实习医生和一个从业15年的副主任医师,挑选起来是很简单的。谁都想尝尝一个米其林三星饭馆50岁的厨师长做的菜,而不会挑选上一年刚刚创业的新东方烹饪校园优异结业生,这便是一种双标。
有人说,二十年前的年代话语权,是以威望和惯性压倒重生的背叛。二十年后的话语权,是商业择机站在声响响亮的一方。
哪一次都是暴力,哪一次都浸透愚笨。仅有相同的,是两次倒运的是同一拨人。在一边倒寻求年青的召唤下,中年人挑选在垂钓的河滨缄默沉静、在夜跑的马路上缄默沉静、在孩子补习班教室外的座椅上缄默沉静。
但缄默沉静不代表不胜,缄默沉静更不代表落魄,哪个年岁段不会遇到点难事?仅仅16岁的难和36岁的难不一样算了,两者不奢求彼此理解,但最少不需求彼此诽谤。
但影视剧渠道,没有给出一个时机,反而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着,一边张狂造星,捧红没有著作的年青人以交换巨额流量和财富,一边将中年艺人面向喜剧、荒谬、无厘头的大坑中,然后再加上一个“放飞自我”或是“求新求变”的标签。
提到中年男人,人们常常引证的是张爱玲的话:“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单,由于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托他的人,却没有他能够依托的人。”
而实际上,张爱玲自己是喜爱中年的。在《张爱玲私语录》里有这么一段话:“有许多人认为青年年代是人生最夸姣的时期,其实由于他们现已忘掉青年时分的许多不愉快的事。我倒甘愿中年,特别间年初期,人逐渐老练,心里有一种安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
很可惜,影视剧的创造者或许只读过张爱玲的榜首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