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和12日夜间,受地磁暴影响,北京区域多处再次见到极光,成为媒体重视的焦点,不少地理爱好者都拍到了赤色的极光。其实早在本年5月,北京等多地看到极光的新闻也曾冲上热搜。而在2023年12月,北京的怀柔、门头沟等地也曾稀有地记载到了极光现象。
一时间,好像原本在高纬度区域才干看到的极光,居然在北京这样的中纬度区域也能看到了。有人问了,怎样感觉观看极光好像变得简单了,这是怎样回事呢?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首要要了解下极光是怎么构成的。极光是一种田磁暴引发的地理现象,地磁暴的产生则与太阳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咱们的太阳外表并不安静,经常上演着一种激烈的辐射迸发,咱们称之为“太阳耀斑”。太阳耀斑有时会伴随着一种壮丽的现象——日冕物质抛射。这是太阳日冕层向外喷射出很多带电粒子和磁场的进程,好像太阳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一次性就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几百甚至几千米每秒的高速从太阳外表抛射出去。
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于2014 年10 月2日拍照的太阳耀斑相片,相片中顶部亮堂的亮光便是太阳耀斑,在其右侧能够看到它抛射的物质。(NASA图片)
这些被抛射出的物质蕴含着惊人的能量,一旦它们朝向地球袭来,与地球相遇,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强度的明显改变,这种现象咱们称之为地磁暴。
地磁暴产生时,太阳带来的高能粒子从太空落下,碰击空气并使其发光,然后构成极光。具体来说,便是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与太阳物质的高速碰击进程中,会产生微观的能量交流。以氧原子为例,它们会从碰击中接纳一份能量,可是因为原子核外电子的特性,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只能包容必定额度的能量,超越的部分都会再被开释出来,而开释的方式便是发光。
极光呈现的高度规模示意图(NASA图片)
我国的极光现象极为稀有
一般,极光呈现在高纬度区域,特别是地球南北极邻近较为常见,但在我国观测到极光却极为稀有。原因首要有三个方面:
首要,极光首要呈现在被称为极光卵的区域,这一区域坐落地球南北极区邻近,其对应的地理纬度大致在南北纬65度至75度之间。但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址漠河,其纬度也仅为北纬53度左右,远未到达极光频频呈现的纬度规模。
其次,地球磁轴与自转轴之间存在一个约11.5度的夹角,这意味着地理纬度与地磁纬度并不彻底重合,而且地球磁轴还向北美洲方向有所偏移。因而,关于我国来说,实践的地磁纬度要比地理纬度低大约10度。这一差异使得我国大部分区域愈加远离极光频发的高地磁纬度区域。
最终,即便在极少数情况下极光能够呈现在我国上空,其强度也往往较弱。而大气透明度较低和人类照明带来的光污染等环境要素又可能进一步遮挡和削弱这原本就弱小的极光现象,使得观测到极光的可能性愈加迷茫。
11日清晨,在我国河北承德的金山岭长城,长城、极光与银河同框,陈旧的长城在星空下更显沧桑高耸。(图源:央视新闻)
最近我国多地为何能看到极光?
虽然一般强度较低的地磁暴只会在地球的南北南北极邻近产生极光,但随着地磁暴的强度增高,极光的可见规模会逐步向地球赤道方向扩展。以北半球为例,当地磁暴增强时,极光现象会向更南部的区域扩展其影响规模。若地磁暴的强度足够大,极光就有可能在我国上空被观测到。
为了衡量地球磁场活动的巨细,科学家采用了“全球磁场指数”,简称KP,取值规模0~9,数字越大,阐明地球磁场活动越激烈。实践上,极光也是地磁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因而KP值能够作为极光的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极光的方位和亮度与KP 直接相关。
当 KP指数适中(5或6)时,极光呈现规模会向极地方向退避,亮度和活跃度都会下降。当KP指数较高(介于 7和 9之间)时,极光会很亮堂,极光则会移向低纬度区域。
依据此前国家空间气候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音讯,在北京时间10月10日23时至11日17时,受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地球接连产生18小时的特大磁暴活动,全球磁场指数(KP)最大值到达8.67。随之而来的则是我国北方多地的极光现象,此次除了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几个极光观测地之外,在北京、吉林、河北、甘肃、青海等地也有很多的明晰极光记载。
10月11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太空拍照到的极光(NASA图片)
为何最近我国极光呈现的次数多了起来?
从去年底至今,我国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多地现已呈现几回极光现象。既然在我国观测到极光极为稀有,为何最近一年在我国呈现的极光现象好像多了起来?
这背面的原因依然与太阳有关。太阳活动存在一个时长约11年的周期。从2019年12月开端,咱们现已进入有记载以来的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正在渐渐加重,今明两年或处于高峰期。在高峰期,太阳外表的黑子数量明显添加,伴随着频频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地磁暴仍存在迸发的可能性,极光呈现在我国的时机也在逐步变大。
假如你错过了最近我国呈现的几回极光现象,也不必着急,或许还有更精彩的极光秀还在后边等着你。
以上文字信息归纳新华网、光明日报、国家空间气候监测预警中心等
编辑整理:刘允
审阅:北京地理馆研究馆员 李昕
来历:蝌蚪五线谱